摘要:中国大陆出台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严格的脱硝标准,实际实施的企业因设计不规范,催化剂装填量不足等,出现氨逃逸仪表检测值与化学吸收法差异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差异,分析原因为检查仪表或检查方法不能适应中国市场
编者按:我国是全球水泥行业NOx、氨排放最为严格的国家,没有之一。最新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NOx标准将变为50 mg/Nm3(奇怪的是NH3排放并没有同时提出),GB4915-2013中氨排放标准为10 mg/Nm3(一般地区)和8 mg/Nm3(重点地区)。德国是欧洲水泥行业环保最为严格的国家,NOx排放标准为200 mg/Nm3,氨排放为30 mg/Nm3。为此德国水泥行业超过50%生产线采用SCR,以降低氨排放,即使如此平均NH3排放都在20 mg/Nm3左右。我国很多水泥企业的氨排放甚至超过了NOx排放,但是因为监测手段等原因通常无法准确检测。本文来自于cement liu,为大家介绍了检测氨逃逸的手段,包括两大类,分别是分光光度法和光谱法。
NOx减排是目前环保领域最急迫的任务之一。而普遍使用的SNCR和SCR等脱硝技术,均是利用氨法进行脱硝。在运行的过程中,氨逃逸的问题无法回避。氨逃逸排放和准确监测问题成为除了氮氧化物之外又一个困扰企业的环保难题。本文梳理几种氨的测试方法。第一类是分光光度法,HJ533-2009《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或HJ534-2009《环境空气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第二类是光谱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试的原理是用稀硫酸溶液吸收空气/烟气中的氨,生成的铵离子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氨的含量成正比,在420 nm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根据吸光度计算空气/废气中氨的含量。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是氨被稀硫酸吸收液吸收后,生成硫酸铵。在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铵离子与水杨酸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在波长697 nm处测定吸光度。吸光度与氨的含量成正比,根据吸光度计算氨的含量。纳氏试剂法和次氯酸钠-水杨酸法相似,只是两者的显色试剂不同。纳氏试剂法需要先取10ml稀释样品(视浓度进行)加入0.5ml酒石酸钾钠试剂,摇匀后加入0.5ml纳氏试剂,放置10min后在波长420nm处测定吸光度。次氯酸钠-水杨酸法则先取10ml稀释样品(视浓度进行),然后加入1.0 ml水杨酸-酒石酸钾钠溶液,2滴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2滴次氯酸钠使用液,摇匀,放置1h,在波长 697 nm 处测定吸光度。光谱法又分为激光光谱法、红外法等。典型的激光光谱法是采用可调式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对氨气浓度进行直接测量,主要原理是气体的受激吸收,在被测气体中打入一束激光后,激光的能量按Beer-Lambert定律衰减,同时利用波长调制光谱技术,有效抑制噪声以及各种干扰,利用谐波检测技术得到的谐波信号与其他浓度成正比。TDL激光器通过电流和温度调节,发出只被特定气体吸收的波长,由于TDL的特性,TDL发射光的波长宽度极窄,远小于气体的吸收谱线的宽度,可以保证发射光只被特定气体吸收,而不会被其他气体吸收。红外法,测量原理是基于不同物质的特定红外吸收特性。红外光直接通过测量烟气,随着物质吸收特定波长,光强随之减弱,从而反映了浓度的变化。测量仪器对于气体浓度的计算,运用了双波长测量方法和气体相关过滤手段。红外法与激光光谱法相似,均采用光学法进行检测,并实时和连续测量,现场可直接读取测试结果。设备的精准度与仪器厂家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很大的关系。